

喜箩是福州地区传统的竹编实用品和工艺品,取上等毛竹加工细蔑,经二十多道手工编织而成,外观多为圆形,上面织有寓意吉祥的字及花鸟等图案,颜色以红色为主,故在民间视喜箩为吉祥物,又叫福箩、红箩。
在吴航街道东关村,有一家传统竹编喜箩作坊。作坊主李绍龙告诉记者,自古喜箩就是传统民俗活动中一个重要器具,由于福州方言“箩”与“老”谐音,有稳重、老成、长久之意,故在各种喜庆场合,经常把喜箩当作器具或礼品。不同场合,喜箩有不同含义,添丁送箩,意味孩子健康幸福、一生平安;婚嫁用箩,意味有情人白头偕老;寿诞用箩,意寓福寿双全、长命百岁;上梁乔迁用箩,则希望洞天福地、千秋万岁……此外,礼堂、宗祠在庆典中把红箩当作礼品,更是希望全境乡亲平安、和谐美满。李绍龙从陈列架上拿起一个5件套告诉记者,这个寓意是五代同堂,有讲究的人家办喜事时会用到这样的一套喜箩。李绍龙说,现在许多人家也会购买小喜箩用于装水果、糖果、坚果等,过年时节摆在家中既喜庆又好看。
喜箩制作过程繁杂,大致要经过选竹、破竹、编花、捆边、串边、上漆等20多道工序(图①)。
图②:撕篾
“竹子必须选取3年以上的毛竹,破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今年68岁的老师傅黄铿旺拥有50多年制作喜箩的经验。他将断好的竹子破开,刮除竹节间的凸痕,把竹青刮光滑,然后用竹刀把竹子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一一剖开。
“竹子破成8条后,由于竹篾太薄,没法再用竹刀破开,此时,必须用嘴将薄竹篾顺着竹子生长方向、沿竹纤维走向撕开(图②),否则会厚薄不一。”李绍龙说,这撕竹篾是门技术活,也就只有黄铿旺这样的老师傅才做得到。
将竹篾撕开后,必须用刮刀将竹篾刮薄,薄到0.2毫米方能使用。“竹篾如果没处理好,后面的工序就没法做下去了。”李绍龙说,喜箩分三层,第一层是坯,第二层是套,最外面的是眼。
图③:编花
“坯的制作过程最复杂也最讲究。根据不同情况编制蒙古花、囍、寿等不同花样、字样。”李绍龙说,编花要把竹篾按经纬编制,经必须把竹篾排整齐,扣紧实、无空隙,然后将纬按压一、压三、压五、挑一、挑三、挑五、挑七等手法编制(图③),再压实、压均匀。由于编花不打草稿,编错一步就排不进去,必须拆了再编,完全要靠记忆和熟练程度,记住花样与字样的纹路,因此,编花必须是年轻、眼睛好、记忆力好的,而且经验也要比较丰富的人才做得来。而第二层、第三层的编制相对简单。
在李绍龙介绍时,一旁的几个女工正在熟练地编花,一片片竹篾在她们手中灵巧的上下翻飞,绞裹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
图④:固定边甲
图⑤:捆边
图⑥:串边
图⑦:上漆
坯、套、眼都编好后,要按尺寸裁剪好,将三层套在一起,用边甲固定好。边甲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用竹青,里层用竹黄。然后压实,整平,用鼠尾刀的刀背敲实(图④),再用藤条捆边(图⑤)。捆边完还要用竹篾串边(图⑥)。
“捆边完两层边甲之间有缝隙,不好看,串边既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让喜箩更加牢固。”李绍龙说,串边完要进行最后一步,即上漆(图⑦)。
黄铿旺告诉记者,喜箩上漆要上5道,第一道红漆必须稀、薄、透、均匀。第二道则是将红漆与黑漆按比例混合,呈暗红色,将喜箩刷均匀。接下来还要刷三道漆,每道漆都必须等上一道漆完全干后才可以上,否则漆会不均匀、不光滑、不美观。上过这5道的喜箩不会褪色,使用时间长了依然亮丽。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地,一个小小的喜箩不仅传承着传统的手工技艺,更承载了普通人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记者 黄燕云/文 欧有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