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您的位置: 长乐新闻网 >> 吴航纪事 >> 正文

回眸2013

http://www.clnews.com.cn  2014-01-30 09:32:00   来源:吴航乡情  【字号

  市体育中心

  “数字福建”产业园内的“智慧中心”大楼

中储粮仓库

鹤上综合物流园区

冶金大厦

  五大战役结硕果

  2013年,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攻坚,通过完善项目责任机制、建立协调例会制度、强化督促检查力度、加强前期审批服务等多项工作措施,持续抓好重大项目跟踪、管理、推动,强化了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和保障工作,以项目的大建设、大提速带动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大提升。全市列入省重点项目的有52项,完成投资146.2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58.07%;列入福州市重点项目的有46项,完成投资84.9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2.37%;列入福州市“五大战役”项目的有86项,完成投资158.9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2.87%;市本级安排“五大战役”重点项目340项,年完成投资264.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7.18%。

  工业园区战役——完成投资33.4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5.37%。其中:在建项目16项,完成投资32.0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6.76%。

  重大产业项目战役——完成投资109.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7.47%。其中:在建项目41项,完成投资78.4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5.8%。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战役——完成投18.55亿元。

  城市建设战役——完成投资90.6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27%。其中:在建项目31项,完成投资25.2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4.86%。

  民生工程战役——完成投资12.61亿元。

 

 

中国十大魅力湿地——闽江河口湿地公园(陈国任摄)

志愿者在路口协助维持交通秩序

“最美长乐人”“我身边的好党员”颁奖晚会

滨海污水处理厂

 三城同创美环境

  2013年,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三城同创”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实践一系列活动影响下,我市涌现了众多志愿者团体,创办爱心超市,爱心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城市美化、助老扶残、免费义诊、义卖募捐、“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在重要交通路口开展文明劝导活动的“夕阳红”文明交通引导员。道德典型模范不断涌现,全市涌现出万明山等4名省、福州市级道德模范,陈克强、黄香平等11名“中国好人”、“福建好人”和“福州好人”,吴丽春等8名长乐市道德模范,彭其美等20名“最美长乐人”,何毓洵等100名“我身边的好党员”。“道德讲堂”的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理念,加快生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去年共实施39个环保生态项目,总投资逾百亿元。在实施节能减排、环保设施建设、企业排污监管、自然保护区保护等9项工程的同时,实施造林绿化工程。3年来,累计造林10万多亩,新增绿化面积5万多亩,建成10多座森林公园,30多座城市公园,100多座乡村公园,基本形成了村村有公园的格局,董奉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市、镇、村三级都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来抓,全力打造生态乡镇(街道)、村。结合开展“城镇化建设年”活动,大力推进生态乡镇(街道)建设,全市18个乡镇(街道)均已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街道)命名。其中猴屿、吴航、航城已获得“国家生态乡镇(街道)”命名;其余14个乡镇(街道)的国家级创建也已通过省环保厅的考核验收并公示,基本实现了全市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创建的全覆盖。目前全市已获命名的省级生态村有35个、福州市级生态村184个,其中猴屿村、张村、青山村、泽里村等4个村的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已通过省环保厅的考核验收并公示。2013年底,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创建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城北公租房

骑行爱好者在绿道健身

群众在公园晨练

市社会福利中心

    温暖民生晒幸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13年,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我们欣喜地看到,长乐经济社会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居家养老服务站纷纷成立、爱心超市不断传递真情、数字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一座座新学校、新医院拔地而起、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深入……点点滴滴,垒加起了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首过去的一年,这一幕幕民生大事依旧历历在目,温暖万家、传递幸福。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民生投入是关键。2013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24.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1.1%。从城镇新增就业8450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986人,到“五险一金”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参合率达99.98%;从280户贫困残疾户和239户“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得以完成,到完成新增保障性住房任务490套,数字的背后,是生活在长乐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绽放出的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也是长乐市委市政府重视民生工作的最好注脚。

  做好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市委、市政府正用心为民生幸福谋划着下一个充满和谐与希望的春天,长乐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必将在未来继续攀升!

 

 

市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网格员深入一线开展巡查

基层干部入户听取民意

供电职工保障居民用电

 四个万家好作风

  去年,我市坚持把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主题实践活动作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深入基层接地气,服务发展促民生。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全市3618名干部走访群众约40015人次,协调解决基层和群众实际困难问题2117件,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进万家门,联系基层群众。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蹲点、驻点、挂点“三位一体”的直接联系基层群众机制,坚持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好群众工作。全市48位处级领导干部联系了96个村(社区、企业),坚持做到每年在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3个月,每季度下基层赴所包点时间不少于一周;全市机关干部按照“五必访”和“五到家”要求,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登门走访、志愿服务等活动。

  ——知万家情,吸纳民情民意。把倾听群众意见、关注百姓诉求作为下基层的首要任务,健全完善“民意收集—民意分析—民意办理”的吸纳民意机制。民情日记、驻村日记、民意台账……在“四个万家”活动中,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的触角越来越长,全市共召开座谈会2993场,收集意见建议7926条,深入了解掌握了基层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开通24小时民意直呼电话,及时处理群众诉求,有效地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第一线。

  ——解万家忧,纾民困解民怨。在福州率先试点成立党委群众工作部,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领导干部共下访、接访2812次,下访、接访人数9105人,市直机关党员干部、乡镇(街道)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共化解矛盾纠纷3033件。努力搭建市、镇、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办理“零障碍”。健全结对帮扶机制,全市48位处级领导干部帮扶146个困难户,全市共结对帮扶生活困难群众4778人。

  ——办万家事,长效惠民利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健全完善充分体现民生优先的惠民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群众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具有长乐特色的“12580”为民服务工作模式,完善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连心卡”制度。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着力解决制约重大项目建设的难点,做到工作在一线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工作,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削减审批环节、简化前置材料、压缩审批时限。

  (记者 陈瑞衡 欧有志 柯多桂 高维 官云 黄燕云 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