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鸿(图右)正和一位长者讨论学习问题
初见刘志鸿,他戴着一副黑边框眼镜,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见到记者,他有些腼腆,随着采访的深入,他逐渐打开了话匣子。
考入名校 只为一句戏言
学习路上他总与幸运相伴。初中毕业时,他在十几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保送上了长乐一中,到了一中又经过努力于2010年以优异成绩保送上了北大计算机专业。这些荣耀背后的原动力只因为他对姐姐说的一句戏言。当时,他姐姐正备战高考。以姐姐的成绩要考上好的大学有点困难。有天他对姐姐说:“你要是能考上厦大,我必定考上复旦以上的大学。”没想到当年高考姐姐超水平发挥,考上武汉大学(现在已经被保研)。姐姐的成功让他在为姐姐高兴的同时,也倍感压力。自此,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思考如何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并付诸行动。2010年的保送考试,他一口气报考了七、八所名校,最终他选择了自己最心仪的北大。
学习秘笈 保持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而忘食。”是他读书最好的写照。他说:“我上课的时候会跟着老师的思维速度看书,老师还没讲完,我基本上都明白了。剩下的时间我继续看后面的内容。等下节课我又继续这种方法,至于细节我不去深究。正是这种方法,让我有时间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我再请教老师。”不求甚解的读书策略让他获得了比课堂容量多得多的知识。记者问他还有什么好方法时,他想了想说:“作业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遇到难题多看看书,多思考就能找到问题答案。我这些学习方法至今还保持着呢!”
赴台学习 深感两岸差距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因为成天要和程序打交道,理论知识又比较深奥,课作业也比较多,但他还是以无限的热情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在业余时间还帮人写程序,以此来进行实践锻炼。因他专业方面出色的表现,他争取到了去台湾当半年交换生的名额。在台湾半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除了完成自己专业的学习外,还积极参与动漫展和剑道比赛。这一段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台湾教育和大陆教育方式的不同,他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更好地完成大学的学业。
爱心行动 触动敏感神经
大学生活除了完成好学业之外,他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他参加了学生会,成为了学生会的一名骨干分子;为学校的爱心社团捐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款项,被社团评为荣誉会员;利用暑假的时间去山区支教……谈起支教的经历,他的语气显得很沉重,他说:“看到那些被交通闭塞,贫困压抑的孩子那对知识对外界的渴求的双眼时,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悲伤。”这次的经历让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提供给这些孩子更实在更有效的帮助。
谈及未来 理想就在前方
虽然一路走来,生活一直是按照他预期的方向前进的。但是当记者问及他的理想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时,他陷入了沉思。片刻思考后,他说:“很多同学现在就开始准备考研,或是出国。我还没找到自己想去的方向,也不打算考研,先出来工作看看。”说完之后他又陷入了沉思。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我相信雾总有一天会散去,理想就在前方不远处等着我。”
(记者 高晶晶 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