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最初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北方,时称翻车,后传到南方,成为南方水系重要的灌溉器具。据王祯《农书》记载,水车分高车与龙骨车。高车又叫筒车,依靠风力和水流提供动力。龙骨车分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故称为龙骨车。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进,各类水车已非常罕见和稀奇。首占镇丰山村69岁的马成宝大爷至今掌握着制作龙骨水车的技艺。
又见水车转
2月19日,记者来到丰山村河东薛氏宗祠,只见祠堂内摆放了两架破损的龙骨水车,马大爷正在木工凳上专心制作着水车的部件,周围挤满了许多好奇的村民。丰山村村委书记薛美官告诉记者,现在几乎没人会制作水车了,这次为了参加市里举办的第六届民俗文化节,镇里特地把在外打工的马成宝叫回来制作龙骨水车。
“这是手摇水车,只要一个人就能搬动和使用。水车前后各一个转轴,前面大,后面小。转动时,由手摇拐带动转轴,转轴带动龙骨上的车甲(水车上的片状抄齿),节节车甲把水引进水槽,最后从手摇拐下面的出水口出水,原理就跟自行车差不多。”马大爷指着地上较小的那架水车说道。“这是脚踩水车,比较大型沉重,需要2至4人使用。脚踩水车跟手摇水车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个车头,使用时,人站在车头的横轴上,双臂伏在车杆上,用脚奋力蹬踩车轴上的木墩,转动车轴旋转水车页面板,将水从车筒里一步一步地抽到田地里。”马大爷说,这两架水车都是他以前做的,后来随着抽水机等农用机械的使用,水车没用他就收起来了,年代久远,因此有些破旧。这次要参展又拿出来,但参展时间比较紧迫,只能先把手摇水车进行翻新。
“现在水车还有点涩,因为新旧部件磨合不够,不过已经可以用了,我们去水边试试。”为了向记者展示水车的操作情况,马大爷和薛美官一起把水车搬到村里的小池塘边上,随着“咯嗒咯嗒”的水车转动声,整架水车流畅地运转起来,池塘里的水顺着水槽向上引动,哗哗的水声持续不断地响了起来。随着力道的加大,水流像一道倒流的小瀑布,湍急地流向高处。
“真有趣,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水车呢。”围观的村民小薛忍不住感叹。
繁杂的制作工艺
手摇水车,由转轴、羊条(龙骨)、车板、车甲(抄齿)、水槽、草蜢腿(车针脚)、摇手拐等主要部件组成,算上木钉、木卡等组装件,整架水车大大小小的零件足有几百个,犹如一台精密的仪器,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水车的不同部件,用的木料也不同。你看,这车甲和车筒底是用樟木做的,防腐蚀;这羊条用的是硬木,结实;车板用山木;木钉要用茶藤,够硬,耐磨。”马大爷拿出一根木钉,只见木钉已磨损得凹陷一半却还未断,马大爷说,这是因为木钉是用硬木做的,韧性大,耐磨损。
“这手摇水车共32副车甲和羊条,别小看这小小的一个车甲和羊条,我一天也只能做7副呢。”马大爷告诉记者,由于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做一架水车比较慢,这样一部手摇水车大概要近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不过此次只是翻新,更换破损的部件,大概要一个星期。但是为了赶上展出,所以他只能加班制作。
在马大爷制作水车部件过程中,记者发现地上摆放了许多工具和部件,粗略数了下,至少有30多种工具,其中,仅刨刀就有近20种。
遗失的记忆
薛美官告诉记者,随着水库的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加上抽水机等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水车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田头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会制作水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要是不好好传承,这水车的制作工艺就要失传了。”谈及水车的传承,薛美官不免十分忧心。
马大爷告诉记者,自己的几个孩子都会木工,但是都不十分精,需要他在一旁指导才能做好。他打算培养一个传人,传承他的手艺。但是现在水车已经不实用了,孩子也要生活,所以只能教一些实用的木制品制作手艺,既能养活自己,也能传承他的手艺。
“现在很多人做木凳都要用木楔加以固定,以防椅腿脱落。他(马成宝)做的木凳就不用,只要装好就十分牢固。我家就有一把他做的凳子,用了几十年了,椅面都快磨平了,但是椅腿从来没有脱落过。”村民薛依泉说道。
涓涓的水流,悠悠的水车,耕作的农夫……这样的场景曾经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曾几何时,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面,那份曾经的亲切只能定格在老一辈的记忆里,好多年轻人都不知“水车”是何物。水车见证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农耕岁月,如今却沉寂在角落里,若是再不加以发扬传承,不久的将来,水车将永远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记者 黄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