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党乡政府所在地下党村鸟瞰(8月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新华社客户端福州9月16日电(记者 董建国)宁德俗称闽东,三面环山、东面临海,境内海域面积和大陆海岸线均约占福建全省的1/3。特殊的地形地貌曾束缚着闽东发展,这里一度被称作东部沿海“黄金断裂带”,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进,唱响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赞歌,闽东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6日,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德专场举行,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等围绕“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宁德”主题,讲述了闽东70年来旧貌换新颜的今昔之变。
格局之变:开发三都澳 闽东向海兴
环山抱海的宁德区位优势明显,三都澳更被称“世界不多、中国仅有”的天然深水良港。但由于历史原因,三都澳不过是个产业空白港,“有海难兴、有港难用”成为制约闽东发展的一大障碍。
7月17日,福建省霞浦县下浒镇海上养殖区,用新型材料建设的渔排已经投入使用(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宁德的发展,希望在海,潜力也在海。宁德历任班子高度重视环三都澳区域开发。近年来,宁德市又编制了新的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港口开发,建成一批深水泊位,改变了“有海无港”的历史;推进衢宁铁路、宁古高速、沈海高速扩容工程,完善集疏运体系、拓展经济腹地。同时,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坚持港口、产业、城市、生态“四位一体”联动发展,加快构建区域港口群、产业带、城市圈、生态链,已逐渐形成闽东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都澳的深度开放开发,让宁德冲出重重山门奔向大海。高速公路、港口的陆续建成使用,使环三都澳区域一跃成为陆海交通密集区,成为投资新热点。
产业之变:抱好千亿级“金娃娃”构筑绿色发展新优势
历史上,宁德工业基础弱、底子薄。如何谋划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郭锡文说,在产业上,宁德以滴水穿石的毅力,通过龙头招商和产业链招商,陆续引进几个竞争力强的“金娃娃”。
6月13日,参观者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观看PHEV电池包。(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近年来,宁德通过引进宁德时代、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项目,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这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构建起支撑宁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四梁八柱”。依托四大主导产业,宁德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2%。
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引进一家企业形成一个园区,成就一个集群的故事,在闽东持续上演;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宁德产业布局愈趋合理。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宁德在经济发展中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构筑绿色发展新优势。“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绝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发展。”郭锡文说,宁德坚持算好生态账、长远账,果断关闭18家“地条钢”企业、化解了407万吨钢铁产能,占全省的76%,虽然牺牲了一时的GDP,但换来了生态的持续好转。
民生之变:脱贫“一个不能少” 赓续乡村振兴路
多年来,宁德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瞄准主攻方向、精准施策,集中优势打攻坚战。
福建省屏南县白水洋景区浅水广场上游客在戏水避暑(7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影报道)
结合具体的实际,宁德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选准最适合群众发展的产业项目,并按照“缺什么就帮什么”,使得90%以上贫困户都有一项脱贫项目,确保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宁德市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不足万分之一,屏南县、霞浦县、古田县、寿宁县4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脱贫“摘帽”。
“巩固脱贫成果,闽东还要下更大功夫,坚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郭锡文说,依靠多年发展积淀,宁德已形成茶业、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林竹花卉及旅游“8+1”特色农业,县县有品牌、村村显特色,力争到2022年乡村特色产业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浸润着闽东大地,已经成为闽东人民的精神特质,不断引领宁德发展迈上新的台阶。”郭锡文说,宁德将深入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加快跨越式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宁德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