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截图
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将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提名的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厦门参与申报成功的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更是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联合申报成功的第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送王船”到底是什么民俗?
非遗送王船活动在厦门沙坡尾举行。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非遗送王船活动在厦门沙坡尾举行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目前,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南部的厦门湾和泉州湾的沿海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华人聚居区,相关实践也见于中国台湾南部的沿海社区。
据悉,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
回顾联合申遗之路
2011年5月
由厦门市申报的“闽台送王船”成功入选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3年
“王舡大游行”入选马来西亚非遗名册。
2015年7月起
由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与马来西亚侨生公会总会共同倡议推动送王船联合申遗,并广泛开展社区和宫庙间的民间交流。
2019年3月
中马两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材料。
2020年11月
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秘书处将中马联合提名的送王船审查通过的报告呈报委员会委员。
2020年12月
第十五届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投票决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东南网综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厦门广电、思明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