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新闻网讯 3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百业待兴的小县城;30年后,这里成为了一个富饶美丽的海滨之城。30年来,长乐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积极融入全省、全市发展大局,砥砺奋进、步履铿锵,谱写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
它是公园,但又不是普通的公园,它多数建立在城市周边,以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为特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最好去处。它,就是湿地公园,扮演着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
这几年,长乐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动摇,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引,不断提高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通过多年建设,我区的湿地公园数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一处处濒临消失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一群群游人在品味湿地美景中觉醒。
城区最大“绿肺” 绘就生态画卷
造园当随时代,建园当为百姓。
新晋“网红”景点——洞江湖湿地公园就是区委区政府为百姓打造的又一个天然“绿肺”。其实,这是一个还在建设中的项目,目前建成的是一期工程,可以说只是初具雏形。但由于“颜值”出众,在朋友圈的不断传播发酵,近段时间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踏青观景。
抬眼望,生态湿地镶嵌在公园中央,芦苇旺盛,白鹭翩飞,与周边碧波流淌的洞江湖水融为一体,绘就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据了解,这处生态湿地原为一大片废弃池塘,公园建设时保留了临江三角洲湿地风貌,以最小的干预措施重建城市生境,营造自然过程主导、具有自然韧性、极富景观生命力与动植物保育功能的生态环境。现在成为了长乐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
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公园建设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为市民活动提供多样的文化、娱乐设施:亲子乐园利用台层高差布置儿童游乐设施,提供有趣味性的场地;基于老人的游园需求,全园沿线布置多处无障碍坡道、栏杆扶手和座椅,给老人提供舒适的游园及休憩环境;针对热爱健身的人群,则设置有篮球场、自行车骑行道和健步道等场所。
洞江湖湿地公园分两期建设,随着生态湿地建成,意味着公园一期全面完成。下一步计划通过引入河道水系,形成湾区,提供人与自然互动的机会,构建浪漫的临水空间,并依托洞江湖及周边山水生态格局,打造多层次步道和康体互动休闲游园空间。
候鸟成“长住客”彰显生态蜕变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这是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美景的真实写照。
立夏至,在此越冬的候鸟早已悉数北迁。但十几只黑脸琵鹭亚成鸟,依然在鳝鱼滩的芦苇荡间自在嬉戏觅食,一点都没有要走的意思。
黑脸琵鹭通体雪白,长嘴扁平如汤勺状,因与传统乐器琵琶形似而得名,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2003年,福州观鸟爱好者第一次在闽江河口湿地观测到它们的身影,此后每年冬天,这里都能发现数十只黑脸琵鹭的踪迹。
“冬去春来,南来北往,是冬候鸟的习性。”但三四年前开始,观鸟爱好者发现十几只亚成鸟坚守闽江河口湿地度夏,直到性成熟后才北迁繁殖。
从过境到越冬,再成为“长住客”,候鸟是生态变化的风向标。而生态的蜕变,来源于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
姜亮/摄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正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推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并用10年时间实现了创建县级、晋升省级、升格国家级的“三级跳”。
近年来,我区更是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对闽江河口湿地采取治理互花米草、改造生态鸟岛、养殖塘全面“退养还湿”、生态围栏建设等举措,生态逐渐恢复,吸引候鸟回归。互花米草治理和生态鸟岛改造,为候鸟创造了优良的生存空间。在生态鸟岛周边植树,筑起生态围栏,把鸟和人隔离开来,减少了人对鸟的干扰。
闽江舟子/摄
为科学支撑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近期还面向全球公开征集《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和生态景观提升方案》,全力推进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打造中国湿地保护样板。
林书/摄
截至目前,闽江河口湿地拥有保护面积达2381.85公顷,区内野生动植物有1089种,共发现鸟类266种,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其中包括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
如今,在长乐,像洞江湖湿地公园、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这样的生态公园遍地开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信,随着政府部门的认识提高,湿地公园将越建越多;随着群众保护意识的提升,湿地公园将越建越好。可以想象,湿地公园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将尽显长乐之美。
(记者 高晶晶 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