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今年2月13日整合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长乐区医疗集团——区总医院。
借着区总医院正式成立的东风,我区以“大手拉小手”的模式,促进城区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全面快速提升城区医院建设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实力,城乡医疗一体化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更好地满足了基层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成一期信息化平台建设
长乐是我省大数据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总医院充分利用我区产业优势,构建医疗信息化平台,减少了群众求医问药的奔波之苦。
漳港街道的小李说:“家人得了慢病,以前需要每个月去市区复查。今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总医院实现了联网,我们只要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复查了,非常方便。”
在完成移动医疗、移动护理、电子病历和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建设的同时,区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也于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共计1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网试行,已实现对300多例患者的有效诊断,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缺乏、诊断水平薄弱和治疗不及时等问题。
同时,区总医院加快与省级三甲医院联网对接进程,建立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区域医疗协作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协作体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建立起常态化的远程医疗机制,克服了时空限制,疑难病例通过远程会诊将得到先进高效的诊疗服务,有效减少患者跋涉求医和奔波之苦。
目前,区总医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已完成前期建设并调试运行;完成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检查、预约就诊、预约转诊系统前期论证;规划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化集成平台,着力实现域内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为分级诊疗提供信息化服务保障。
推进120急诊急救网络建设
我区研究制定了《长乐区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就近、及时救治原则,正在以区医院为中心,打造金峰、玉田、江田、漳港(滨海)4个急诊急救分中心(片区),由区医院担负全区急诊急救中心工作和突发应急救治工作,并对4个分中心急诊急救工作实行全方位的规划建设、人员统筹、培训指导和业务支持,提升急诊急救服务能力。
目前,区总医院拟定于9月中旬对全区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应急救治能力培训,从乡镇卫生院选调10名医师充实4个急救分中心并集中进行为期3个月的急诊急救培训。预计国庆前后,金峰急诊急救分中心将投入使用,年底前其他3个急诊急救分中心将陆续投入使用。
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区总医院采取集团化管理模式,推动优势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与18家分院建立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建立预约检查、预约转诊平台,开通绿色通道。今年以来,区总医院下派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儿科等高级职称医师214人次到金峰、江田、航城、漳港、鹤上等基层卫生院,接诊患者1411人次;开展教学查房34次,业务培训13场次,疑难病例讨论5次;下派专家组紧急大抢救3次。
在有效推进区域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同时,区总医院带动提升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金峰、江田、航城、漳港、鹤上5个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数增加55185人次,同比增长27.4%,基层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域内就诊率提升明显。
助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
今年以来,依托区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和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乡村一体化建设提供“三支持”(技术团队支持、住院床位支持、就诊号源支持)、 “三优先”(预约就诊优先、预约检查优先、预约转诊优先),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专业技术能力支撑。
通过区总医院网络为家庭签约慢病患者提供便民服务,依托区医院专家资源和药事、财务、医保、收费等科室联合协作服务,在不增加人员投入的情况下,既方便患者就医,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今年,区总医院医师团队共服务接诊家庭签约和慢病患者13270人次,弥补人才总量不足,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普惠可及和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扩面增效。
(记者 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