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6月,美国华人团体委托纽约诗词学会向社会征诗,题为《满城风雨近重阳》。要求写一首七律诗,要将“满城风雨近重阳”成为七律诗中的一句(放置一、二、四、六、八句均可)。一石激起千层浪,纽约华人纷纷拿起笔表情达意,笔者黄世鼎也参与其中,后被《诗画琴棋雅集》一书收录了22首。
“满城风雨近重阳”取自何人之诗句呢?他就是被黄庭坚称为“天下奇才的三溪(今江田镇三溪村)潘大临。
潘大临(1048—1108),字邠老,曾任翰林学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潘吉甫,字干臣,仕吴越归宋,终国子博士;祖父潘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进士及第,知同安县,累迁检校屯田郎中,历知兴化军、建州军州事,最后举家寓居黄州。父潘鲠,字昌言,又回到故乡长乐三溪,从名士周希孟受学,登元丰二年(1079)进士。为官后复回到先祖寓居地黄州齐安镇,于是其子大临、大观就生活在黄州。这情况,民国版《长乐县志》也有记载。
潘大临,隐居黄州,他曾应试不第,没有入过仕途。期间苏轼,因抨击时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达黄州时,新识了陈糙、古耕道和潘大临之叔潘丙。于是潘大临就跟苏轼学诗。平时经常跟苏轼、黄庭坚等一批文人墨客出游,足迹踏遍黄州周遭山山水水。从此他的诗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一天诗人谢无逸向潘大临求最近的诗作,潘回信说:秋天景物,件件都是佳句,可惜被俗气遮盖。昨天小睡,听林中风雨声,在壁上题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催租人来,打断了诗兴,只有这一句寄奉(见宋·惠洪《冷斋夜话》四卷)。仅仅一句诗,可抵得上千句诗。1000多年后的今天,远隔重洋的美国纽约诗词学会还以该诗句为题征诗,这充分说明这句的魅力,也印证了诗人赵蕃对这句诗的评价:“好诗不在多,自足传千古。”
潘大临诗作最大的特色:首先,寄情于景,感情真挚;其次,笔力雄健,语句精奇;第三,结构严整,对仗精工。潘大临的诗作影响深远。黄庭坚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潘邠老早期得诗律于东坡,天下奇才也!”南宋大诗人陆游,以能寻读到潘大临的诗作为幸:“潘邠老诗妙绝世,恨不见其字。如见此卷,无复遗恨矣!”(渭南文集·卷二十九《跋潘邠老帖》)。理学宗师朱熹对潘大临的言简意赅的诗句,赞不绝口:“潘邠老有一诗一句说一事,更成甚诗。”(《朱子语类·第一百四十》)。可惜的是潘大临的作品大半已佚。现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诗和那句脍炙人口的“满城风雨近重阳。”
[相关链接]
美国纽约华人团体“满城风雨近重阳”嵌句诗五首。
其一
满城风雨近重阳,白发萧萧欲断肠。
人道救儿灵药尽,苍天无眼少年亡。
弥留寄语情难已,往事萦怀梦不忘。
此去顿辞尘世远,寒秋独立泪滂滂。
其二
身作飘蓬客异乡,满城风雨近重阳。
飞鸿带讯频来恨,玉笛吹愁更断肠。
荣谢无凭花逐水,浮沉一梦发侵霜。
遥望故里登高处,九月秋山落叶黄。
其三
飞飘桐叶半青黄,秋菊缘何泪满眶。
三面雾云封塞路,满城风雨近重阳。
雁来有讯千山冷,蛙走无声一洞藏。
款款冬装频上市,衣单异客梦家乡。
其四
世界英雌临美国,桂花香袭绿茵场。
纵横驰骋燃烽火,声气相求鼓热肠。
一局输赢牵万众,满城风雨近重阳。
玫瑰续奏铿锵曲,再展芳华共企望。
其五
为酬痴愿客他乡,无限艰辛带汗尝。
困顿未移书卷趣,得观常忆菜根香。
殊方景物堪留足,羁鸟故林空断肠。
梦里江南秋色好,满城风雨近重阳。
(作者 黄世鼎)